行业动态
来源:行业动态 | 发布时间:2024-08-30 11:40:49 | 点击率: 1
“如果1990年代是风能的十年,2000年代是太阳能的十年,2010年代是电池的十年,那么在2020年代我们将迎来能源转型的下一个前沿:氢能。”
今年早一点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总结全球能源的过去和未来。被行业内称为破局之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进入放量提速期。分析认为,预计到206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15%,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自2019年底,安徽省首条氢能城市客车在六安市运行以来,芜湖、合肥等城市紧跟其后,在氢能场景示范应用方面持续发力。位于安徽六安市的国内首个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链条技术贯通。目前,安徽省已经基本构建成“制-储-运-加-用”的氢能产业链,并提出了2025年建成国内重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目标。
8月14日,安徽壹日达公司负责人从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朝云的手中接过了一把车钥匙,打开了安徽在氢能应用领域的新场景。这也是继安徽持续在城市公交、叉车、环卫、冷藏车等场景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以下简称“氢能汽车”)后,首台投入正式运营的氢能重卡。
王朝云身后,是一台通体“邮政绿”的18吨重卡车,很快它将出现在邮政、烟草等领域的运输路线上。与以往运输车辆不同的是,这辆氢能重卡不排尾气只排水,运行不依靠传统的汽油、天然气等能源。
明天氢能品牌总经理张健在六安和记者说,该车基于江淮重卡成熟产品平台正向开发,搭载了明天氢能自主技术115kW高性能燃料电池系统,配备320Lx4超大容量储氢罐,整车最高车速可达89km/h,综合续航达500公里以上,同时具备了加氢快、低噪音、低氢耗、可靠性高等显著优点,运输中实现了“零排放”“零燃油消耗”。
记者检索发现,近年来国内市场氢燃料电池领域已有诸多车企布局,车型涵盖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等多个领域。国家能源局科技司近日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指出,2023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超5800辆,累计保有量已超1.8万辆。
汽车是安徽的首位产业,为抢占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已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合肥长安、比亚迪合肥、大众安徽、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的安徽也瞄准氢能赛道再度发力。
安徽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工作人员张骏祥介绍,2023年年底,2023年年底,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安徽省氢能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高效低成本电解水制氢、氢纯化与分离、储氢装各及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具体来看,要实现产业规模显著提升,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燃料电池车辆推广量达到2000辆以上,氢能船舶运营10艘以上、建成加氢站(包括合建站)数量达到30座,建成1个以上氢能产业特色园区。
以奇瑞集团为例,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商用车已获批氢燃料大巴、氢燃料卡车资质,开发4款氢燃料车辆,其中氢燃料大巴已实现量产,氢燃料物流车试制下线,正在开发氢燃料重卡、渣土车、环卫车、冷藏车等。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曾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建议: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将氢能从国家发展重点方向升级为国家发展的策略的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彼时,尹同跃关于氢燃料产业和无人驾驶的议案非常关注,对此,业内也曾多次对其技术路线及发展展开激烈的讨论。而氢能作为一大能源载体,也被视作是未来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系统转型中的重要一环。
就在车企加码氢能赛道的同时,安徽多个城市也开始尝试投入运行氢能公交示范线年底,安徽省六安市首批安凯8.5米氢燃料客车在301公交线路上线运营,这标志着安徽省首条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正式上线。此后,安徽省芜湖市、合肥市先后采购氢能公交,开通氢能公交线路。
根据合肥市氢能公交示范项目建设方案,合肥市将按照总规模100辆氢能公交进行统筹设计、分期分批实施。
今年6月,氢能客车又一次开始了场景应用:一批安凯8.5米氢能客车在安徽省六安市公交线路上投放运营。截至当月,六安公交氢能公交车总数达到50台。
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专家许思传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为联合安凯打造新一代氢能公交车,明天氢能公司在材料、电堆、系统几个层级上,从耐久性、性能、成本等多重维度,进行了一个升级化,氢耗很低,最低的氢耗可以到百公里4公斤以内,这个是处于国内比较领先的水平。”
今年年初,有投入资金的人在互动平台向安凯客车提问氢能源方面有哪些布局和技术。公司回答表示:公司一直重视氢燃料、氢能研发技术,已开发完成系列化氢燃料客车平台。目前,公司陆续开发8.5米-12米系列化氢燃料公交客车,并在六安等地开展小批量示范运营。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66年,是安徽安凯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的上市公司,是国家定点生产高、中档,大、中型豪华客车及客车底盘的大规模的公司。早在2019国际(合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上,安凯客车就曾携10.5米氢燃料客车亮相车展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展台。
据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技术探讨研究所所长朱鹤介绍,早在2004年,安凯客车依托设立在企业的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了氢燃料客车的有关技术研究。2017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由安凯客车承担,开发出适用于多环境、多工况、长寿命的氢燃料客车。
“氢能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已进入了窗口期。”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安徽省智能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炳力教授认为,目前,氢能的风口已经到来,涉及到多个领域应用,在双碳目标下,氢能在交通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是主要场景之一,“氢能与双碳目标实现紧密相连。”
据张炳力介绍,随着传统燃油车销量的逐渐减少,燃料电池汽车和氢混合燃料汽车成为替代选择之一。尽管燃料电池汽车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成本高、技术成熟度待提升等,但它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尤其是在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方面表现出色。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在燃料电池系统的体积、寿命、可靠性和空压机降噪等技术方面,仍需进一步攻关。“目前,相对而言,燃料电池应用于中、重卡和客车上较为合适,可以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和续航里程的优势。”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氢能产业链条长且复杂,因而也被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称为:“氢能是一个具备10万亿规模潜力的产业集群。”
在六安市,国内首个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正在运行,这座示范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链条技术贯通。而与其隔墙相望的便是由安徽明天氢能公司建设的安徽省首座加氢站和明天氢能燃料电池工厂。
国网安徽电科院系统中心新能源及储能室副主管滕越在合肥告诉记者,在用电低谷时,电站用电制氢并储存在站内20兆帕氢气储罐内,用电高峰时再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既发挥了氢气的储能调峰作用,又能利用峰谷电价差赚取收益。当示范装置放大约100倍后,就可以满足当地电网春秋、冬夏跨季度调节的需要。如果将余热加以利用,系统总效率能提升至60%以上。此外,示范站还可以将部分氢气出售给加氢站,进一步丰富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效益。
记者梳理发现,若从氢能产业大循环角度出发,其产业链包括上游氢气制备、中游氢气储运、下游交通领域、储能领域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及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及车辆装备等。
其中,上游和中游包括制氢(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等);储运环节分为液氢储运、高压储运、固态储运、有机液态储运;下游应用包括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储能、发电、工业、家用等。针对氢能制取环节,根据生产来源和制备过程的碳排放情况,将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主要类型,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
其中,氢燃料电池作为将氢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技术,其产业链主要由以膜电极、双极板等电堆核心零部件,以及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散热器、车载高压储氢瓶、各类管阀件与传感器等辅助设备零部件生产制造行业、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电堆集成行业组成。
以此为对照,在上游制氢方面,安徽省氢气供应链完整,涉及淮北矿业等煤炭集团的煤制氢、昊源化工的副产氢、马鞍山市的晨马氢能焦炉煤气制氢、及六安氢能综合利用电站电解水制氢、阳光电源的子公司阳光氢能的电解制氢技术等。
安全、高效、廉价的氢气储运技术是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而提高储运效率和氢气品质是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大瓶颈。
8月14日阜阳市颍东化工园区内,昊源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副产氢正源源不断送往相隔不到500米的安徽中科昊海气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昊海”)。
此前,中科昊海每天1.5吨产能的氢液化装置开车成功,顺利产出纯度达到99.9999%的液氢,高端液氢实现了“阜阳造”。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明林在阜阳告诉记者,如今合肥、六安、郑州等地氢燃料汽车所使用的氢气基本都是由中科昊海提纯后供应。
中科昊海公司负责人则表示,当初正是看中了特种稀有气体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昊源化工丰富的尾气资源,公司在2019年选择落户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来到阜阳后,中科昊海依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探讨研究所的技术支撑,斥资上马高纯特种电子气体项目和高端氢能项目,填补了安徽生产高纯度稀有气体企业的空白。
2023年,阜阳中科富海5TPD液氢工厂示范项目和阜阳中科富海储运型气氢加注示范项目落地颍东化工园区。据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介绍,上述两个项目均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液氢制取、储运与加注关键装备及安全性研究”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储氢技术和氢气输运、加注方面,安徽省也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分别涉及空气化工产品(合肥)、伯肯节能、安徽省能源集团、灵通集团、中鼎恒盛、明天氢能等企业。
据明天氢能品牌总经理张健介绍,由明天氢能承建的六安加氢站,储氢最高压力为45MPa,加氢站总储氢容量约1000kg,日加注能力达1200kg,每日可满足六安地区80至100台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加注。
合肥通用院建成国内唯一、最高试验压力140MPa(指标国际领先)的储氢瓶超高压氢循环疲劳试验系统;淮北伯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油氢混合站2座,日加注能力2000kg。其研制52MPa大容量、高储氢密度Ⅳ型储氢瓶及管束集装箱,形成高压储氢管束集装箱相关产品标准,解决公路运输用高压、大容量管束集装箱氢气储存技术。
在芜湖市,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汽车产业基础,芜湖率先布局氢能交通。截至目前,中鼎恒盛气体设备公司生产的加氢站专用隔膜压缩机系统实现量产,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埃科泰克2.0T燃氢发动机落地;瑞氢动力氢燃料电池系统获省第三批重大专项,其自主开发的25KW电堆和60KW氢燃料发动机系统已通过国家强检,自主研发的130KW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全国领先。
以中石化为例,中石化安徽石油公司副总工程师、发展基建部经理冯昕和记者说,自2021年起,中石化安徽石油公司与明天氢能、奇瑞、芜湖经开区和中车浦镇阿尔斯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掘应用场景。“明天氢能负责氢燃料轻卡、箱式物流车在全省的推广和客户开发,安徽石油负责提供完善的车辆加氢服务。”
张炳力认为,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力量上,目前安徽领先的企业有明天氢能、奇瑞汽车、安凯客车、江淮汽车、全椒柴油机等企业,领先高校有合肥工大、中国科大、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上述企业和高校在氢燃料电池材料、电堆、系统及其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此外,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以合肥工大为例,专门成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有关专业,致力于新能源领域人才教育培训,特别是在氢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光伏等关键新能源技术领域。此外,合肥工大有多个科研团队积极投身到燃料电池材料、电堆、系统及整车的研发工作中,专注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
同时,张炳力也指出,虽然安徽存在少数的燃料电池领域零部件供应商,但整体来说,安徽省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安徽省来说,燃料电池技术不容忽视。尽管当前还存在寿命、可靠性和成本等方面问题,但若一旦实现技术突破,这将是引领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如果轻视这一领域,我省将会形成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和市场的短板,和安徽省把汽车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地位不符。”
“2017年,明天氢能成立初期,当时全国从事燃料电池业务的公司不超过二十家,如今已有上百家企业涌入这个赛道。在氢能及氢能燃料电池领域,工商注册的企业超过1万家。”明天氢能董事长王朝云表示,省内的内生型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和合作方面也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势。这一些企业组建了多个联合体,涵盖了制氢、研发、燃料电池和项目经营等多个角度,“因此,在安徽制造一台本地化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基本能实现”。
更多
自2019年底,安徽省首条氢能城市客车在六安市运行以来,芜湖、合肥等城市紧跟其后,在氢能场景示范应用方面持续发力。位于安徽六安市的国内首个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链条技术贯通。目前,安徽省已经基本构建成“制-储-运-加-用”的氢能产业链,并提出了2025年建成国内重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