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金融业务

江苏造船业急“转舵”

来源:金融业务   |  发布时间:2024-09-22 23:57:31  |  点击率: 16次

  

  江苏省去年造船完工量突破15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4%,占世界市场的12.6%,全国的36.4%,成为全世界低迷船市中难得一见的飘红风景。

  “但据此认为江苏船舶业已度过危机还为时过早。”中国船舶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分析说,由于船舶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业的影响相对滞后,未来船舶业不会风平浪静,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去年最困难时期,全球造船订单大降97%,江苏虽然新接订单198艘,但同比回落了62.2%,现在手持订单增量不足,吃老本现象严重。

  而这还仅是表象,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暗流险滩明显增多,且有集中爆发态势”。专家们一致认为,除了无法回避国际船舶产能过剩、技术壁垒日益抬高、造船成本猛增等共性难题外,江苏船舶至少还有两大特殊隐患急需排解。

  其一,江苏船舶近九成出口,外向度极高,这本是优势。但最近由美国挑起的再度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已剑悬头上。具体到一艘造价6300万美元的3500TEU集装箱船)上,人民币每升值1%,船厂就凭空流失220万元利润。放大到全省,将白白损失近10亿元的利润。

  其二,全省船企超过千家,但真正有实力的也就十几家,形成1000<10的结构。其中,不少船企是近年一些地方借沿江、沿海开发之机上马的,还未起航,就遭遇霜打。

  但坏事也可转化为好事。专家建言,江苏应抢抓国际船舶业重新洗牌的机遇,乘势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和扶持骨干船企抢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快班船,既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打造真正能引领我国船舶产业远航的旗舰。

  跃居全国造船第一大省,但还称不上第一强省,其关键就在于掌控的核心技术不够,绝大多数企业在为人打工,难脱“船壳企业”的帽子。

  “这才是江苏船舶最大的风险!”我国最大民营船企熔盛重工)总裁陈强形象地比喻说,缺失核心技术,就像不掌握方向盘却在大海上航行一样,往哪里走、能走多远,自己没有掌控权。陈强坦言,不断掌控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国际航道上破浪前行的“第一发动机”。目前,熔盛麾下集聚了国内外造船界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1400余人。其中,仅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顶级造船专家就有9人。企业不仅建成我省首家船舶工程研究院,还设立了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科研投入超过2亿元,自主研发设计的10多个个性化高端船品被国际造船界誉为“熔盛型”,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然而,熔盛这样的高端企业在江苏还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船企从事的是“来料加工”,产值天文数,利润小数点。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提醒说,江苏船舶不要与人比规模,而要比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比附加值。这方面,要向日本、韩国学习,他们的船舶设计都有自主品牌,而且早已实现全面数字化造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流程都有编码,造船效率世界一流。

  张维炯同时指出,配套率不高是制约江苏船舶业做强的另一短板。即使配套,也大多是阀)门、电缆)、舾装)件等低档配件,核心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或引进。他举例说,船用柴油机)是船舶配套的核心产品之一,但核心技术至今为芬兰瓦锡兰)等少数国外巨头垄断,目前江苏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受此影响,江苏本土配套率不到50%。相比之下,韩国达85%,日本则达95%以上。这样的一个问题不解决,江苏船舶就不可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远航。

  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还是自身长远发展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都是江苏船舶业必须的选择。这是专家、老总们的一致意见。

  海洋工程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处于船舶最高端的新兴起的产业。江苏骨干船企醒得早、动作快。早在危机来临之前,熔盛重工、中远船务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就先知先觉投巨资新上海工项目,开辟“第二航道”,在第一时间搭上了国家振兴船舶)产业政策的快班船。

  南通中远船务)自主研发并建造的价值超过6亿美元的全球首座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去年顺利交付。目前,该公司同时开工建造的海工项目有6个。熔盛重工开工建造的中海油“海洋石油201”是国内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深水铺管起重船,建成后将开创我国深海动力定位大型工程船)舶的先河。

  但是,海洋工程并非船舶转型的惟一选择。国家工信部装备司处长陈颖涛提醒说,发展海工同样不能一哄而上。目前,各船企纷纷进军海工领域,低水平和重复投资现象已有所体现。坐拥江海黄金岸线的江苏应当未雨绸缪,及时通过产业规划和行政手段予以制止,避免重蹈“千船竞发不敌一巨轮”的覆辙。

  省国防科工办负责的人介绍说,从造船大省向强省跨越,我省除了坚定创新转型外,还有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坚持错位竞争、保持特色取胜。省里已制定专门产业政策,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起的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要求,快速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促进造船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